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无数革命英烈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该书以“宣誓书”“绝命书”“请战书”等震撼人心的“十一书”为线索,选录了11位革命英烈为革命事业不惧流血牺牲、以身许党的感人故事。其中,寻淮洲烈士“北上抗日”“消灭敌人”的“请战书”、王尔琢烈士“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的“托孤书”、陈毅安烈士“如果牺牲了,就会托人捎回一封无字家书”的“无字书”、夏明翰烈士“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书”、左权烈士“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的“决心书”,真实、生动地展现了5位湘籍革命英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以及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赤诚,读来给人以力量、思索和启迪,激发“忠诚担当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之
寻淮洲“请战书”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这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原总指挥寻淮洲牺牲前反复念叨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既是这位红军名将催人泪下的临终遗言,更是这位沙场英杰壮怀激烈的“请战书”。
寻淮洲,1912年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后随部队上井冈山。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历任副班长、代理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军团长等职。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
寻淮洲没上过军校,却深谙军事指挥之道,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在残酷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杰出军事将领。他15岁从戎,参加秋收起义随毛主席上井冈山,从副班长起步,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22岁不到即被任命为军团长,可谓不折不扣的军事奇才。在反“围剿”战争中屡建奇功,寻淮洲所部多次承担独立方向重要战略任务,被誉为“战略奇兵”。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两次作战经历尤其可圈可点。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寻淮洲率领红二十一军直插敌后,牵制国民党军数师兵力,为红一方面军取得黄陂、东陂两役的胜利创造关键性条件,为此获得二等红星奖章,受到中革军委特别嘉奖。
1933年9月18日,寻淮洲所部在沙县木芹山与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精锐部队“铁军团”发生遭遇战。寻淮洲不畏强敌,果断机智指挥部队全歼敌军,创造中央红军以一个团的兵力运动战中全歼敌一个精锐团、击溃敌两个团的纪录。中央红军五大主力军团中,寻淮洲是最年轻的军团长,执行北上抗日使命并担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尚不足22周岁,其年轻有为、战功赫赫,足以和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媲美齐名。粟裕大将回忆寻淮洲时指出,寻淮洲参加过秋收起义,“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青年指挥员”。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称,“寻淮洲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 “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
1934年7月,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寻淮洲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之命,担任红七军团军团长兼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执行特殊而又艰巨的北上佯动任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率部转战闽浙皖赣四省几十个县,行程3200多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同年11月,红七军团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
1934年12月,红十军团首战安徽太平谭家桥。在战斗中,寻淮洲奉命率部主攻乌泥关守敌王耀武旅。为了争夺制高点,寻淮洲先后发起三次集团冲锋,都遭受严重挫折。在发起第四次更大规模冲锋时,寻淮洲不幸腹部中弹。当时,他的部下看到他中弹后,立即自动围成一堵人墙来防御敌人射击,将他抢下火线、抬上担架。寻淮洲一苏醒过来,便忍着剧痛喊道:“冲、冲上去,把敌人打下去!”由于部队日夜转移,条件极其艰苦,寻淮洲伤口多次撕裂,血流不止。弥留之际,寻淮洲嘴里不停念叨:“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12月16日,在泾县茂林福官墩,寻淮洲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时年22岁。
王尔琢的“托孤书”
在湖南常德的一面石墙上镌刻着这样一首诗:“一夜风云变,上海大屠杀。尔琢拔刀起,血誓效讨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这短短的诗行,是烈士王尔琢投身革命、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尔琢,1903年生,湖南石门人。他曾就读黄埔一期,是周恩来最看中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来又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被众人赞誉为“美髯公”又被笑称为“中国的马克思”。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圩追劝叛徒时不幸英勇牺牲,牺牲时仍是长髯飘飘。
1923年10月8日,王尔琢与从小青梅竹马的郑凤翠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然而,幸福恩爱的蜜月生活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月,王尔琢便离家别妻赴黄埔军校学习。临别时,王尔琢对已有身孕的妻子说:“生儿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儿取名摘祚,生女取名桂芳。”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别竞成了这对蜜月夫妻的永诀。
1927年初,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虽然军旅劳顿,但他却时刻牵挂着远在家乡的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女儿。他托人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然后给妻子去信,要她们母女到武汉团聚。不料,“四一二”风云突变,战功显赫的北伐将领成了被通缉的“中共要犯”。王尔琢来不及在武汉等待妻儿的到来,就只身潜往上海寻找党组织。
郑凤翠带着幼女桂芳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武汉,满怀期待地来到他们相约的小屋,丈夫却音讯全无。在百般打听王尔琢消息无果后,她极度失望地带着女儿默默回到湖南老家。行前,她给丈夫留下了一封信:“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数日后,王尔琢来到相约之地,却是人去楼空。读到妻子情意绵绵又略带哀怨的信,王尔琢不禁满怀歉疚。他当即拿起笔,给父亲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谋一面,深为憾事。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这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书,也是他给亲人留下的遗言。王尔琢在信中,既深情表露对妻女的怜爱,更郑重坦陈“以身许国”的心迹,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充分表达了革命者在家庭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的时候,宁可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操。
卢德铭的“行军书”
卢德铭(1905—1927),四川自贡人,黄埔二期毕业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征和北伐中屡建奇功。攻占武昌后,他受命组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武昌警卫团,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劲旅。
南征北战,卢德铭时刻牵挂着家人,留下一封封“行军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我不是不怀念家庭,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等……在梦中我曾发呓语,呼喊权一(卢德铭的大侄子)、少南(卢德铭的小侄子)。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参谋长还在思乡呢!”此时未婚妻瑞勤在家乡等他,年少的卢德铭充满着革命激情,他写信交代家人转告未婚妻:“如果瑞勤真要等我,则我对她有几点要求: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
血与火的考验让卢德铭信仰更加坚定。1926年汀泗桥战斗,叶挺独立团的共产党员、营长曹渊牺牲,他极为悲痛地告诉家人:“这场战役歼灭很多敌人,但是我们的伤亡也不少。我们的营长曹渊同志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当他受了重伤时,我去扶着他,他向我说,德铭同志,我已无救了,请你不要管我。为了革命,你带着同志们冲啊!”这次战斗成为北伐进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革命胜利的喜悦很快消失殆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卢德铭寄出了最后一封家书:“现因时局转变,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我暂时不寄家书,你们也不要来信……我没有钱寄回来。家中如果没有钱用,可将杨家的十几石租卖了。”这位堂堂国民革命军的团长,居然身无分文,对补贴家用无能为力。
1927年9月按中央指令,卢德铭率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担任总指挥。战斗中卢德铭不幸中弹,成为上井冈山时牺牲的最高将领,年仅22岁。毛泽东闻知痛惜不已,连呼“还我卢德铭!”
王尔琢的“托孤书”
在井冈山,有一位立志革命不成不剃胡须的“美髯公”,他是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王尔琢(1903—1928),又名蕴璞,湖南石门人。1924年,他告别新婚妻子、有孕在身的郑凤翠,考入黄埔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时,王尔琢的女儿已经3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1927年初,王尔琢想在途中与妻女团聚,便托同乡好友宋人杰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写信约妻女来见面。
郑凤翠带着女儿桂芳欢天喜地地从家里动身。兵荒马乱,交通阻隔,母女俩在长沙滞留了三个月,历经艰辛终于来到武汉。此时风云突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尔琢从北伐将领成为被通缉的“中共要犯”,四处躲藏。郑凤翠并不知丈夫的险境,身上盘缠已快用尽,丈夫音讯全无,只好带女儿返回家乡,并留下一封幽怨的信。
蕴璞:
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数日后,王尔琢与宋人杰秘密来到黄土坡21号,此时已人去楼空。读罢妻子的信,王尔琢热泪盈眶,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取代了儿女之情。他当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托宋人杰转交:
“……此次凤翠母女来汉,未谋一面,实为憾事……为了让万千的母亲和孩子能过好日子,白发老人皆可乐享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信尾还附上“阅后即烧”字样。
王尔琢在信中,既坦明了“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的心迹,彰显出舍小家、顾大家的大情怀;又向父亲交办后事,饱含对妻女的爱怜,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
不久,王尔琢参加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后指挥五斗江、草市垇、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被叛徒杀害,年仅26岁。噩耗传来,全军悲恸。毛泽东亲自起草、陈毅手书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陈毅安的“无字书”
陈毅安(1905—1930),湖南湘阴人,黄埔四期炮科生。1927年10月,他随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累立战功,特别是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大显身手。
陈毅安为世人熟知的,还有他写给恋人李志强的红色情书。1921年,陈毅安与女学生李志强相识并相恋,两人开始写情书,陆续近十年。这些信,寄托了青年恋人相濡以沫的情感,记述了陈毅安投身大革命的历程,今天已成为很珍贵的史料。
1929年,陈毅安在井冈山战斗中脚部受伤,秘密回到湖南老家养伤,并与李志强完婚。1930年6月,陈毅安应彭德怀之邀,告别母亲和新婚有孕的妻子,重返部队,担任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8月7日喋血疆场,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31年初,李志强接到丈夫从上海寄回的一封信,她的心情顿时如同坠入冰窖,寒冷彻骨。这封信里装着两页素白信纸,信纸上未写任何文字。这封“无字书”,是陈毅安生前和李志强的约定:如果他牺牲了,会把一封没有写字的信寄给她。但她宁愿以为这是丈夫在开玩笑,猜测这封“无字书”可能为了保密,是用化学药水写的,处理后文字会显现,还委托一位侄子到长沙去鉴定。不料这位侄子做事虚浮,信被他遗失了。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李志强怀着一丝希望,给延安的八路军总指挥部写信,询问丈夫情况。不久毛泽东委托彭德怀回信,证实陈毅安已于7年前阵亡。噩耗传来,李志强五脏俱裂,泣不成声。这时李志强才相信:那封“无字书”是丈夫在牺牲之前就写好信封,装上空白信纸,交给可靠的同志,嘱咐这位同志如果他不幸战死,就把信寄出,以免家人挂念。
经过漫长革命年代和敌人严密搜查,陈毅安和李志强的54封红色情书保存至今,最后一封“无字书”亦成为红色恋情的少有传奇。
夏明翰就义诗
提起气壮山河的革命烈士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们便会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那首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烈士两遗篇
以血写战
烈士夏明翰,
自小爱诗词。
怒闻“四一二”,
奋笔表壮志:
越杀越胆大,
杀绝也不怕。
不斩蒋贼头,
何以谢天下!
慷慨就义前,
索笔留遗言。
一曲就义歌,
自此天下传: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夏府少爷”在五四风潮影响下离家出走,由毛泽东、何叔衡引导走上革命路
■他戴着一副眼镜,因几个月不剃头
而乱发蔽脸,总是抱着书本苦读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阳县,1900年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县。祖父为前清进士,任过户部主事。父亲赴日本考察后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又投附革命。可惜父亲早逝,夏明翰由祖父抚养,被强迫每日读《四书》、《五经》。思想开明的母亲则主张儿子接受新式教育。祖父和父母两种思想的冲突,使幼年夏明翰养成了喜欢思索和勇于探寻真理的精神。
1917年,夏明翰进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内,他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读进步书籍,并参加游行和反对军阀的活动,因此与祖父的矛盾日益尖锐。1920年,夏明翰离家出走,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1921年秋,他入自修大学,并经毛、何二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这位冲出封建家庭的“夏府少爷”,此后寄居在简陋的房舍里,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刻苦。据当时的人回忆,平时他戴着一副眼镜,因几个月不剃头而乱发蔽脸,总是抱着书本苦读,一见面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过毛泽东的秘书;曾带领暴动队智取团防局,夺得40多只步枪
入党后不久,夏明翰便在自修大学附设的实习学校任教务主任,为湖南培养出一大批党团骨干。同时,他还领导了长沙人力车工人的罢工和抵制日货的斗争。1923年,自修大学被封闭后,夏明翰转而开展农民运动。在他的影响下,弟弟夏明震、夏明弼和妹妹夏明衡也离家到广州农讲所学习,并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农运领导骨干,后来都在湘南暴动时期牺牲。
1927年初,他去毛泽东主持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了全国农民协会的秘书长,并兼任毛泽东的秘书。同年夏天,国民党发动反共政变,夏明翰奉派任新改组的湖南省委的委员兼组织部长。他专门赴平江、浏阳,将毛泽东发动秋收暴动后留下的力量组织起来,他还亲自带领一批暴动队的小伙子,以偷袭方式智取浏阳北圣仓的团防局,夺得40多支步枪。
1928年初,中央调夏明翰到武汉参加湖北省委的领导工作。当时受“左”倾急躁情绪影响,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想以武汉为中心发动“年关暴动”。这种盲目行动注定不能成功,夏明翰到武汉后,与中央派来的李维汉等商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取消暴动计划。这时,统治湖北的桂系军阀已经破坏了一些暴动准备机关,搜捕日紧。夏明翰先送李维汉上船回上海,自己准备转移时被捕。因坚贞不屈,入狱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遇害。临刑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成为农运领导人,与彭湃等人走的是同样的革命道路
夏明翰所走的革命道路,在当时的人乃至今人看来,都是极不平凡的。在中国近代阶级剥削压迫深重的社会中,他本人的出身原来属于地主阶级,却在后来坚定地成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先锋,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者之一,直至为此殉难而不悔。这种行为,恰恰表现出代表先进阶级的革命思想的巨大感染力,以及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改造社会的物质能量。
在中国千年的黑暗社会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封建文人也有对此不平者,然而阶级的局限不过使他们多少有点怜悯而已。夏明翰少年时代对家中轿夫、女佣产生的同情,开始也是出于此。但慈善与施舍不可能改变社会面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终于告诉了先进的国人解决社会矛盾的一条根本出路——“剥夺剥夺者”。于是,夏明翰领导着千千万万饥寒交迫者,呼出了要“造反”、要“共产”的呐喊。当然,按照科学共产主义的最根本定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名词,根本意思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来解决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但是,在当时中国的贫苦农民的口中,“共产”主要被理解成一个动词,就是要把土豪劣绅们的不义之财拿出来“共”,以此解决生存(当时还谈不上温饱)这一最低层次要求。在中国的特定国情下,这恰恰能形成“红旗卷起农奴戟”的革命风暴。夏明翰的可贵,正在于他成为掀起这一风暴的先驱者,并以他那“砍头不要紧”的气概谱写了最雄壮的战歌。
■憎恶祖父与北洋军阀头目吴佩孚来往,一气之下把吴送来挂在墙上的条幅撕得粉碎
■用斧子砍开封建门窗,闯出夏府再不复返。与工农打成一片,娶了湘绣女工为妻
夏明翰少年时,曾任清朝高官的祖父在他身上寄予了光耀封建门庭的希望,让他闭门读旧书。夏明翰却受父母比较开明的影响,总愿走出家门。一次,他在外面见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妇人带着婴儿要饭,便把身上的钱全给了她。后来,他就此事说:“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饿肚子的人。”他长大一点后曾帮女佣挑水,却受到祖父怒斥。他小时最喜欢的家中老轿夫因力衰而被祖父辞退,在外艰难谋生时跌死。夏明翰就此发出“人间不平,何也”的呼声,对封建家庭产生了憎恶。
他在学校中接受了反对军阀的思想,回家看到祖父与北洋军阀头目吴佩孚来往,一气之下把吴送来挂在墙上的条幅撕得粉碎。祖父恼怒万分,又听到豪绅们登门告状,说夏明翰在外领导学生运动,便命家人把这个叛逆的孙子锁到一间房子里。夏明翰就此下决心与祖父决裂,找弟弟夏明震要来一把斧子,砍开窗户跳出屋子,又到院里把祖父视为官运亨通的宝树砍倒,从此闯出夏府再不复返。
参加共产党后,夏明翰更以解放劳苦工农大众为己任。在组织“人力车工会”时,同那些“拉车的”日夜吃住在一起,搞农运时也同穷苦农民打成一片。他娶的妻子郑家钧,也是一个湘绣女工。他结婚时,省委的李维汉、何叔衡等送来一副对联,上书“世上唯有家钧好,天下只有明翰强”。
■在给妻子的诀别信上留下带血的 吻印;临刑前执行官问有无遗言,他大喝:“有,给我纸来!”当场写 下就义诗
1928年初,夏明翰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来到武汉。以野蛮著称的桂系军阀正在大肆搜捕革命者,许多被捕者根本不经审判便被处决。如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当时已脱党,被桂系军阀捉住后也马上被杀害。面对市面上一片萧条和恐怖,夏明翰全无惧色,仍奔走在各个秘密机关,部署“停止年关暴动”的计划。
开始他住在湖南商号,发现武汉卫戍司令部已盯上那里,便迁到东方旅社,与徐特立、谢觉哉、熊谨玎等研究下一步工作。没过几天,谢觉哉突然通知说交通员宋若林已靠不住,夏明翰便回到东方旅社收拾东西。他正准备转移时,叛徒宋若林带着警探闯进了房间。
夏明翰被捕后,连续受到刑讯,他在拷打中只是怒斥审判官。回到牢房,他知生命将要结束,忍着伤痛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三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还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执行官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喝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这一正气凛然的词句,当时就被人称做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
|
其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致母亲的一封抗日“决心书”,写于抗战全面爆发时刻,决心书中提到“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我军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等内容,体现了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途中,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